城市地质信息化

详情
教程


城市地质信息化


1、城市地质调查概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它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规律。这一规律包括自然地质条件对城市环境的限制和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控制。城市地质是应对世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地质过程及其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相互影响。想要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们就要对城市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城市地质调查应运而生。

      在城市建设、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城市地质调查是一项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地质调查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城市化发展地区,开展地质、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投入生产出的**直接产品,是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历史记录,具有来源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巨大、成本高昂以及应用领域广大、潜在价值巨大等特点,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地质调查、矿产勘查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十分广泛的社会需求。 传统地质调查资料不利于高效利用,城市地质信息化平台面向城市地质、矿产资源、地下空间、工程勘察、地质环境、海岸带、地震地质等众多领域,开展集数据采集、处理、标准化、辅助成图、三维建模、分析评价、信息共享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为城市规划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陆海统筹、地震防灾减灾提供个性化的综合地质信息服务。



2、城市地质调查内容

2.1、自然资源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离不开自然资源,科学统筹配置自然资源有重要的作用,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是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地下水资源:存在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是全球水资源的一部分,并且与大气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密切联系、互相转化。利用地下水资源前,必须对其进行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

      地下空间资源:指地表以下,主要针对建筑方面来说的一个名词,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军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浅层地温与深层地热资源: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资源,可供发电、采暖等利用,还可供提取工业原料的热卤水资源和天然肥水资源,同时还是宝贵的医疗热矿水和饮用矿泉水资源以及生活供水水源。



2.2、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其发生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地质调查可以发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质恶化的现象,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地下含水层以及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都会使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都会诱发崩塌。

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如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会诱发滑坡。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下降运动。我国多地均有此现象发生。

海水倒灌:指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其成因主要取决于地质结构、岩层密度和取水量。地下水的过分开采,也是引发海水倒灌的重要因素。该问题在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

3、城市地质信息化用途

      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城市地质调查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不同区域、不同空间、不同层次提供不同基础地质成果数据;为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提前预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各项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

      轨道交通建设:由于我国的具体地形情况和自然环境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高铁、地铁、隧道等轨道交通的建设里程长、地域跨度大,在这一过程中沿线的土壤地质条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故在建设轨道交通前,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针对不同的地域,采用多种方法和施工工艺。例如泉城济南,因为地下有几十个泉眼需要保护,建设地铁时进行了充分的地质调查,确保泉水不受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很多问题与工程区的地质条件紧密相连,如坝基、坝肩的渗漏、坝基的不均匀沉降等,为了能够使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就必须做好地质调查工作。三峡大坝选址斗坪,即因为此地区河谷开阔,基岩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越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被瑞士一位**水电专家称为“上帝送给中国人的礼物”。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除了人为的工程活动外,受天气影响也较大,地质调查与气象相结合,借助气象部门观测站网布局、观测资料和数据处理优势,可以开展基于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监测站点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构建精细化地质灾害预警方法。

      灾后应急:地震、台风等此类自然灾害的发生会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需要建立灾后防治安全维护体系。例如在地震后,地灾排查虽然有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高科技的运用,但主要还得依靠地质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地质调查。

城市规划: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影响着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工业用地、生活用地、农业用地、建筑用地、娱乐用地、仓储用地等等的空间布局都需要有基本的地形地貌与其相适应。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城市地质各类基础数据保存在城市地质信息化平台中后,形成的多要素信息化平台,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安全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4、未来趋势

       新形式下的城市地质工作,要为城市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提升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水平。并且为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多要素的城市地质信息化平台,开展重大科技问题攻关,搭建三维城市地质模型,构建地质地缘环境检测预警系统,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的智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联系方式
>武汉团队:武汉市武昌区石牌岭路宸胜中心8楼
>上海团队: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集电港B楼
>北京团队:北京市大兴区兴创国际中心3A408
>电话:027-59764518
>咨询:17802716540
>邮箱:utum@utum.cn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